期刊封面
侗语文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新时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作出了新规定。2,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1]。2,教育部国家语委共同印发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三大任务[2]。2,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3]。2,国家民委发布的《“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明确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三化建设、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公共服务等“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七大任务[4]。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面临现代化和大众化问题,侗语文也不例外。本文就侗语文的大众化和现代化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侗语文大众化和现代化的意义及涵义 (一)侗语文大众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侗语文的大众化和现代化可以全面和充分发挥侗语文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侗语文是侗族社会生活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知识的载体,是重要社会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侗语文在促进侗族民众社会交流,发展侗族少年儿童语言能力和智力,传承和传播侗族传统知识及文化,提升侗族社会各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侗族语言生活现代化方面,理应发挥重要的功能和积极的作用。科学保护侗族语言文字,不是摆放在侗族社会中的花瓶供侗族民众观赏,也不是将其如奢侈品般的珍藏,而是需要通过强化使用来促进侗语侗文功能的充分发挥。侗语文要在当代和今后保持和发挥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实现大众化和现代化。如果适应大众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就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为侗族社会和民众生活文化的繁荣服务。反之,就会淡出侗族社会生活,失去功能和价值,走向衰落和消亡。[5] 侗语文大众化和现代化是增强侗语活力,促进侗族文化教育生存发展的需要。城镇化快速发展、社群人员大流动、生活方式巨变、大众媒体多样化等种种因素,促使目前侗语使用人口呈减少趋势,侗语使用范围在逐渐收缩,侗语功能也在减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活力调查研究显示,侗语的活力处于4级即“不安全/脆弱”等级[6],侗语的生存不容乐观。人类文明史表明,世界上大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而且文字系统能够得到良好保持和发展的民族和国家,它在世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往往处于文明的前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中央政府帮助许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正是为了促进各少数民族的文明和发展。一方面,侗族有了规范的文字系统,就容易推广和普及,侗族群众就容易用侗文交流、写作和创作,实行双语和多语教育,这将极大地增强侗语活力,促进侗语标准语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侗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也在缩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2003) 指出,“每种语言都蕴藏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每消亡一种语言,我们认识人类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模式,了解人类史前史,理解世界多样化生态系统维系的证据就会减少”[7]。现代化进程不应以放弃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民族语文为代价。当侗族社会和民众进入现代生活时代的时候,也理应当将千百年来使用的民族语言和传承的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将其抛弃。现代多媒体、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任何一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和观念容易广泛传播、达及大众,大众所需要和所接收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和观念,也能便捷实现信息化。这给侗语文当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机遇。侗语文实现了大众化和现代化,就能保持自身的优势,促进自身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媒介,也是民族教育的基本条件。民族文化、开展多语教育,这对于侗语的学习和传播,促进侗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全面提升侗族的人文素质和侗族社会的文明程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侗语文大众化和现代化有利于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侗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20项列入国家级名录,70项列入省级名录。截止2018年5月,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27人[8](见表1)。 国家公布5批次的国家级传承人均有侗族,第一批3人,第二批9人,第三批6人,第四批2人,第五批7人。但他们中有19位已年逾花甲,年龄最大的过九旬。现在,侗族傩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龙子明、侗族琵琶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吴仕恒和吴家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吴仁和四位老艺人已经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0/0629/335.html
上一篇:“抢救(或保护)濒危语言”之我见
下一篇:汉语言茶词语的现代化解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