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汉语言茶词语的现代化解读与研究
中国关于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茶叶。在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神农氏在尝试百草的过程中中了七十二种毒,在尝到茶叶后毒被化解了。而在商纣时期,茶叶是上层阶级才能享用的贡品。再到之后茶叶成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日常饮品。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就诞生了很多和茶有关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汉民族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茶词语融入了现代元素,有了新的代表性。 1 粗茶淡饭 粗茶有时候就是用一些枣叶、柳叶、梨叶等一些植物的叶子加工而成的,例如在少雨干旱的新疆,因为气候原因不适合种茶树,所以在18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在伊犁地区就产生了用野生植物树叶代替茶叶的方法,这种就地取材制造出来的茶也被称之为土茶[1]。粗茶在严格意义上指得是茎梗较多,比较粗老的茶叶,与嫩茶、新茶相比采摘时间会相对较晚,在口感上也会更加的苦涩,在价格上比起新茶也会便宜很多。《万州》的作者范成大就曾写过土茶十分苦涩,茶叶粗老,还与其他叶片一起泡,这就是穷山疾水地方居民简陋的制茶方法。陆游也在他的诗中写道地炉豆秸煎土茶,虽然宋朝时期制茶的手艺逐渐精致,茶叶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饮茶习惯也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推广,在那个时代,茶文化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但是,受传统封建制度的影响,处于阶级底层的穷苦百姓是没有资格引用那些精致的好茶的,他们所饮用的大部分是那种低廉的,制作手法粗糙的土茶。在传统饮食中,淡指的是味觉感受不够强烈,没有味道,淡而无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食物中经常没有盐也没有油,粗糙无味。在苏轼被贬后,就曾写过布衣蔬食这种体现生活穷困潦倒甚至无米可炊的境况,元代有杂剧写到粗羹淡饭黄齑的吃食生活,清朝小说也有过类似描写,讲的是公子出身的男子如何吃过粗粝淡饭,这就体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饮食生活,再往后的邓友梅小说中,粗茶淡饭、肠子油都刮干了这类描述体现的就是人物角色穷困潦倒的样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精致的、简单的饮食就是粗茶淡饭的意思,然而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泱泱大国,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很讲究礼仪的,在一些宴请场合,粗茶淡饭是一种谦虚的表达礼节的方式,比如在《醒世恒言》这本明代小说里,就有过类似描写,主人邀请客人时用到粗茶淡饭等形容词,谦虚的表示自己的意愿,这是主人才能说的一种话,客人是不能说的。时代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脱离了粗茶淡饭这种境况,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也是普通百姓可以吃到的食物,随着这种情况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高血脂、肥胖病。在民间俗语中就有很多粗茶淡饭养生长寿的说法,其实这类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长久以来被很多人忽略了,也没有进行科学的指导,所以又导致有些人对粗茶淡饭产生了误解。在现在的营养学中,粗茶淡饭指的是一种科学健康的膳食,以豆粮米面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品为辅,配合各种粗茶。粗茶的口感虽然相较于新茶会差很多,但是比起新茶粗茶也会有一些新茶没有的保健价值。在以前,粗茶往往很难销售出去但是随着人们理解认识的提高现在很多人都开始饮用粗茶。粗茶淡饭倡导的是不重油盐,饮食清淡且多样化,摄入的营养物质能够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健康长寿、增强体质,但是往往有人会对此造成一些误解,做出一些比较极端的饮食方法,例如整天喝粗茶、谈肉色变等等,都是没有正确的理解粗茶淡饭的真正含义。 2 开门七件事 宋代有位叫吴自牧的诗人在他的《梦粱录·鲞铺》中就曾提到过开门七件事,分别指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应用在元代一位元曲家武汉臣的《玉壶春》中也有出现。对于古代的普通人家而言,茶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那个时代物质相对匮乏,为了开门七件事普通老百姓终日奔波劳动,我们可以从这些元曲以及诗词中看到当时普通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2]。明朝时期的江南才子唐伯虎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这开门七件事,描述了他当时的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状态,表现了这位才子对当时精神上的苦闷和对生活的不满。而清朝一位名叫陈锡路的诗人也通过了开门七件事以及琴棋书画诗酒花分别表现了对现在生活穷困辛劳的不满以及对当年安逸悠闲生活的怀念。 开门七件事到了现代,也广泛的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家周尔复有一本名叫《上海的清晨》的反映建国初期上海的小说,描述了那个年代里人们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事情,每天开门七件事,为了这些早已典尽了家底。 自从改革开放后,国际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开门七件事这种生活中的必需品已经可以基本保障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一方面就有了更大的追求。柴被电力、天然气所取代,米的种类也更加多种多样,油盐酱醋的相关产品也越来越多,在饮茶上,不但种类丰富多样,对饮茶质量也有了新的需求,不但看重饮茶时候的享受,还注重饮茶对身体的益处,对于品茶这一艺术也更加的注重,传统的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0/0629/336.html
上一篇:侗语文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下一篇:我国语言活力和语言服务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