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我国语言活力和语言服务的观察与思考
系统科学的语言服务、自然理性的语言活力、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都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语言活力本来主要是针对濒危语言现象如何判定而使用的概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Language Vitality and Endangerment)的相关描述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范俊军、宫齐、胡鸿雁译:《民族语文》2006年第3期。,对语言活力进行观察评价有六个不同角度。语言活力的经典含义是针对具体语言(濒危语言)具有能够传承的力量而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说:“尽管目前世界仍有大约6000种语言,但其中许多语言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对这些语言进行记录,制定新的主动型政策,采取新的措施增强这些语言的活力,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此概念进行了背景扩展,主要是讨论国际化进程和城市化背景下汉语(及其方言和相关语种)的语言活力问题。 语言服务是我们介入语言活力建设的一种路径,所谓语言服务是指国家或者其他团体与个人以语言文字作为资源手段为社会团体各种单元及个体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各种活动。针对不同活力程度的语言,我们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语言服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评估指标中居于较高层级中的语言,例如“代际语言的传承”和“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中的安全级别,“现存语言使用域的走向”的通用级别,“对新领域和媒体的反应”中的充满活力级别,都是基于语言活力概念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这些不同级别上的语言所需要的语言服务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当下我国语言生活在区域或领域中的语言活力表现应该成为国家语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语言服务这个角度进行观察,或许能对引导好国家与国民的语言生活有所发现,这对于国家的国际化进程、城市化进程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活力和语言服务 (一)全球背景下的汉语语言活力及语言服务 “华语、大华语、全球华语”等概念的提出,可以激活汉语活力,使之在全球释放。郭熙对华语概念及其功用做过梳理,认为“华语不只是中国的国家资源,也是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a郭熙:《华语规划论略》,《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既是资源就有活力。关于“大华语”概念及其应用,陆俭明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大华语’这一概念: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有一定宽容度的全球华人共同语”b陆俭明:《“华语”的标准:弹性和宽容》,《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1期。,这方面有学人集体编纂的《全球华语大词典》(李宇明主编,2016)为证。 从语言服务的角度看,汉语的多元变体及其教材通用型与国别化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李泉认为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应体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汉语母语国应更多研究和编写有创新示范意义的各类通用型教材,国别型教材主要应由有关国家自己去编写c李泉:《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我们认为这种思路比较符合语言活力引导下汉语在国际上传播与传承的实际。通用讲规范标准,此为活力表现之源;国别追求因地制宜,此为活力表现之流。从这两个点出发所编写的教材,都属于语言服务,并且都是有助于激发语言活力的语言服务。在汉语国际传播的当下,国家有关部门就国际汉语水平能力如何评价已经发布一些标准,如《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家汉办,2007)和《汉语口语水平测试》(HKC)(国家语委,2009),会对通用性教材编写起到直接的标准规范作用,但对国别化教材能产生多大影响还难以一概而论。李明对北京语言大学到各国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的教材情况做过问卷调查,95%的受访者反映,使用国内版汉语教材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需求进行补充和改编d,这说明国别化服务非常重要。 语言活力大小与语言服务多元标准的多少有一定关系。以汉语而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国内为法定标准,是否能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则要因地制宜,所以李泉建议采取多元标准,认为多元标准有助于满足多元化汉语教学的需要,有助于加快汉语国际化进程。赵金铭也从教学环境与汉语教材的角度提出过相关建议,认为为了适应海外教学环境,汉语教材首先应该区域化、类型化,其次应该多样化、多元化,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本土化、个性化e赵金铭:《教学环境与汉语教材》,《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这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服务。如果以赵先生的观点来观察现在的汉语国际传播,在语言服务能力以及推动在地汉语语言活力方面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汉语语言活力和语言服务 语言活力一定是要依托特定人群掌握习用才有可能存在、发展的,其中情况千差万别,因为一些历史机遇使得某些语言的传播更有活力。“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0/0629/337.html
上一篇:汉语言茶词语的现代化解读与研究
下一篇:近代化的彷徨 ——我读《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