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浅谈生态环境视域下的《抵达之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我们都是对其有着高度的评价。但从生态环境的视角来考察,工业革命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后来经过人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改善了环境污染的状况。英国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如今生态典范的大国。
奈保尔的《抵达之谜》正是对英国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和环境变化的描述,这是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他远离尘世,搬到英国的一座乡村庄园。回忆这段宁静单纯的岁月,他写下了平凡生活中被忽视或遗忘的人和事,他写死亡和离去,写更迭的四季、盘旋的乌鸦、映衬在蓝天下的奶牛。忧伤而优雅的记叙和深邃的所感所思融合在一起,意蕴无穷。如果阅读奈保尔的其他作品让你畏惧,那么《抵达之谜》或许会让你深深地爱上他。
奈保尔将自己的生活转化成了写作的材料,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乡间峡谷的挚爱。这是一位殖民地居民在压迫者古老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的故事。他描绘朴素的自然景象和自然生活,同时为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模式的改变感到压抑和痛惜。
1 朴素的自然景象和自然生活
1.1 背景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主体,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它,自然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件。
作为一个印度裔的移民,奈保尔在十八岁以前都生活在特立尼达,这里有着复杂的文化,奈保尔从小无法有效地接受古老印度文化的传承,却对英国怀有美好的幻想和憧憬。
在《抵达之谜》中,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身份倾向性,奈保尔对自己所处英国小镇的书写充分映射了人类和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1.2 环境描述和个人经历
作者刚来到这个地方,就被沿途的风景吸引,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环境,他曾在图画上看到索尔兹伯里的样子,甚至以为那是他见过最漂亮的图画,最美丽的景色。所以在第一时间,他下午便出去“寻找那片路和那片景色”。灌木丛,丘陵,河床,防风林带,谷仓,都映入眼帘。曾经蜂房留下的箱子,旧干草堆虽不再为人们所使用,却仍有它们存在的魅力。
作者喜欢在最初的庄园里散步,他会走在杂草丛生的路上,古老的河床上,他会“爬上那些古墓所在的高度去眺望‘巨石阵’,许多次散步只是为了寻找野兔”,他喜爱这里的风景,树木,花草,云彩。从杂草丛生的宽阔大道上经过布满碎石的白垩纪山谷,就能看见古老的遗留下来的坟丘,作者乐于穿过这些坟丘,想要达到一种对这种劳动的理解。云雀山里生长着真正的云雀,能看到云雀蹿入天空,低鸣婉转。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在庄园农场里各司其职,养牛羊,修剪羊毛。有许多园丁在这里,杰克的花园就建在他的屋前,在作者看来,杰克甚至也是景物本身,“由于这小块土地上碰巧有他的农场工人小屋,他便为自己创造了一块特殊的土地,一个花园,在那里(虽然被一些废墟包围着,被一些已经消失的生命的纪念物包围着)他不仅仅是满足于度过自己的生命,而且在那里,正像在祈祷书中所说的,他欢庆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
作者对这里的环境很满意,每天会顺着同一条道路散步,他乐于观察身边的景物,能看到庄园里人们的生活,和一些以往留下的古老的痕迹。《抵达之谜》第一卷的前部分就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活的喜爱和热爱。
2 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模式的改变
2.1 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密切联系。一旦离开了自然,人就会失去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中,人类努力让自我和自然融为一体,但由于人类的一些社会劳动和行为,人却成了自然界的破坏者,比如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资源的毁灭、环境的污染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2.2 变化的产生和变化的结果
在奈保尔的《抵达之谜》中,第一卷杰克的花园里,前部分虽描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舒适的自然生活,但是也有一些工业化进程对于环境的破坏和生活模式的改变的暗示。如在描述通往杰克的小屋时,“两条路通往那座小屋。不同的路:一条很古老,一条很新。那条老路更长,更平坦;它沿着一条古老、宽阔而弯曲的河床;在老年间,一些马车常常用这条路。而新路——是指为汽车和各种机械开的——比较陡,径直通上小山又径直通下来。”这里老路和新路的分叉,就喻示传统生活和现代化的分歧点。后来作者描述,农场建筑不再使用,谷仓和牲口圈都在腐烂之中,牛也被喂的高度机械化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工业生产的过错。机械化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东西,马力强劲的卡车代替了当年走着平平大道到峡谷底部旧谷仓的那些马车,新的谷仓里有各式各样的机械化装置。在农场经理退休后,农场里有了一些新的活动:更多的拖拉机,更多的农业机械,一切变得更加忙碌。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0/091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