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 —
在世界化或全球化已成不争事实的今天,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离开现代化运动而独自发展;无论是主动地融入还是被动地拖入,由现代化运动带来的后果都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中国形态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形态更是把这个“印记”变成了中国式的和世界性的;它以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双重变奏的形态走进世界化,嵌入全球化,改造全球化,重置全球化。价值哲学作为面向价值实践或实践价值的哲学之思,能够也必须关注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从系统论奠基和生成论奠基两个维度,深思中国形态现代性的原始发生及其逻辑演进,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
一、何为价值哲学的视野?
价值哲学是基于此在而对此在之意义的追问,它要使基于创造价值和体验价值而产生的意义从遮蔽状态澄明到解蔽过程和无蔽状态中来;此在不但蕴含着意义,而且所有创设意义的道路也全由此在给出,因此,遗忘此在、丢失此在也就丢失了意义、迷失了方向。现代性就是我们的此在,我们所有的体验都立于其上,它以个体之“本己”的形式给出,却以集体的样式共出。用以标识“给出”和“共出”的概念便是呈现此在的“实际性”。“实际性是用来表示‘我们的’‘本己’的此在的存在特征,更准确地说,这个用语系指:当下的这个此在〔‘当下性的’的现象;试比较:逗留、停驻、寓于此的存在、此—在〕,如果它在其存在特征是存在方式中的‘此’的话。存在方式中的此在指:不是而且决不是最初作为直观和直观规定的对象,不是作为仅仅从中获得知识和占有知识的对象,而是此在为了它自己以其最本己的存在如何在此存在。这种存在的如何敞开并规定着‘此’之当下的可能性。存在(Sein)——为及物动词:去过实际生活。如果存在取决于它自身,即存在,那么存在本身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占有的对象。”〔1〕以扩大的外延形式表示这个“本己”的此在的现代化、现代性等范畴。对现代化、现代性、现代社会的研究有多种学科和立场,如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它们从不同侧面、在不同层级上厘定现代化运动的发生及其历史流变,或描述或判断,这些都为价值哲学把握现代化运动提供了素材和视角。价值学、价值论抑或价值哲学,作为部门哲学、领域哲学或哲学中的核心部分,必有其属于自身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原则、方法与实践诉求。借用康德哲学的论证方式,建构性和范导性构成了价值哲学的原则,可分为客体性和主体性两种。客体性的建构性和范导性描述的是社会结构的原始发生及其形成的规范体系;主体性的建构性与范导性则是价值哲学的理论建构和评价依据的创设。价值哲学的致思范式表现为向外和向内两个方面,向外的范式表现为对诸多价值事实的反思、批判与建构;向内的方法表现为价值哲学自身的系统论奠基和生成论奠基。价值哲学的实践诉求根源于价值哲学的学科使命,它是面向生活实践的理论形态,为实现实践诉求就必须对价值事实采取辩护与批判的立场,沿着问题—矛盾—冲突—出路的致思路径,指明一种好的价值事实是如何可能的。对现代性的中国形态的理论把握正是依照上述原则、方法与诉求进行的。
当先行标划出价值哲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和理论旨趣之后,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对现代性的认知、体验、判断和反思。价值哲学是关于此在及此在展开方式的哲学沉思,对现代性的哲学沉思就是对“我”和“我们”的沉思,我们的此在构成了价值哲学的本体论。如何认知、理解和判断现代性场域下的此在,构成了价值哲学的认识论。除了对此在的体验和认知之外,对现代性价值哲学的把握还需三个具体的哲学方式,即思索、意愿和判断。“从前述那些时间性思辨的角度看,意愿和判断关注的都不是在场的事,这些事之所以不在场,要么因为它们‘尚未是’,要么因为它们‘不再是’;意愿和判断与思索活动相反,思索活动处理的是经验中的不可见物,而且思索活动总是倾向于一般化,意愿和判断处理的往往是特殊物,就此而言,二者与外观世界更接近……既然过去的已然过去,过去的归我们的判断力管,那么,相应地,判断力也不过是意愿的一个准备而已。这样的视角,持有它的人,毫无疑问,一定是行动中的存在者,而且在此范围内,这个视角也是很正当的。”〔2〕思索使我们将关于现代性的诸种表象纳入到先天逻辑的结构中,借以看到现代性场域的“是”与“不是”以及“是其所是”;意愿使我们立于对此在的当下体验而延展到“尚未是”的想象体验中;判断是对“不再是”的“真”与“值”的逻辑“链接”。归根到底,对现代性的价值哲学的把握方式就是对现代性场域下人们如何创造价值、怎样体验价值和期待何种价值的哲学呈现。人们通过现代化运动制造着问题、体验着问题,也在殚精竭虑地解决着问题。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1/0121/693.html
上一篇: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儒学
下一篇:“金沙滩”上话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