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美国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军费(续)
在上一期我们谈到了美国军费高昂的部分原因,如远离欧亚大陆的预设战场,而不得不花费大量资源建设投送力量,还有其国内经济的模式决定了人力成本的高昂,此外还有建设现代化职业军队所需要的募兵制等。但那显然还不是全部原因,于是笔者思考再三,觉得还是要再续写一篇补充一些内容,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把最新的科技和最多的财富投入到军事上的历史,而越是处于世界巅峰的国家,就越有危机感,因为它之前所构建的战略体系关系到其切身利益,而为了维护这个战略体系,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巩固其军事优势。一旦军事优势消失了,那么他的利益体系也会崩溃,毕竟人类世界秩序的最终极决定手段就是暴力。
高处不胜寒
历史上,大英帝国的国运依赖于遍布全球的殖民体系,这个体系则依赖于舰队、海外基地、和商船队这三位一体形成的力量体系,而显然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舰队,因此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皇家海军始终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海洋控制者,长期都奉行两强战略,也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必须超过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海军实力之和,从而保持足够的应对挑战的余地。但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人不得不接受了英美日法意五强在主力舰上5:5:3:1.75:1.75这样的比例,从而确定了和美国海军的对等地位,连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日本海军也获得了相当于皇家海军六成的实力,这一方面宣告了大英帝国海军两强战略的破产,同时也预示着英国全球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命运。而失去了殖民体系的英帝国又因为没有财力支持而导致海上力量更加萎缩,在恶性循环中迅速沦落为二流强国。
和金融商业乃至制造业发达的英国相比,依赖于军事力量的苏联则更是如此,其国际地位直接决定于军事力量的强弱,当其可以在中欧具有冲击西欧的决定性武力时,就有了和西方世界正面博弈的地位,这种态势在1970年代达到顶峰。而当苏联在新技术革命中逐渐落伍并导致其军事力量过时,失去了曾经的威慑力后,其整个全球战略就陷入了越来越被动的境地,经济和政治的颓势无法靠军事的强势来弥补,最终只能启动改革,然后在改革的自我否定中归于解体。
相比之下,美国的国土辽阔,经济繁荣,内部市场容量大,建国以后长期并不过于依赖海外殖民地的经济循环。但是随着在二战后施行全球扩张性战略,构建了一个以美国为轴心的全球体系后,其本国利益也不可避免的和这个体系息息相关了,最终如何维持这个体系的安全就成为了最核心的问题。我们知道,美国的战略核心长期在欧洲,那么美国军队驰援和保护欧洲的能力就是这个盟国得以维系的核心问题,比如冷战时期苏联建军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利用其远程轰炸机、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去切断美国向欧洲运送军队和物资的海上通道。那么相应的,美军就要建立完善的以海底监听网络、反潜舰艇、反潜飞机等组成的反潜力量体系以及以各种运输船舶和飞机搭建跨大西洋运输通道的能力,从而让自己对欧洲的安全承诺变得可信。如果美军在这方面不做足功课,美欧关系自然就会变得脆弱,因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欧洲,会对于美国主导的这个盟国体系三心二意,而容易被苏联军事集团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同样,美国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利益,也有赖于美军对这一地区的海洋和空间的掌控,日韩等国缺乏自然资源和市场,对外海上通道的通畅与否决定了其生死,那么如果这些海上大动脉掌握在其他强国手中,或者说这些强国至少拥有破坏这些航道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美国可以相信的盟国。而这些盟国在美国的长期扶植下有着相当强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加入哪一方就会对力量对比造成巨大影响。比如日本曾经对苏联出口的数控机床就影响了美苏海下力量的对抗态势,造成对美军技术优势的损害。那么如果这些国家整个被敌对强国所控制并整合进自身的力量体系,就必然会对美国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巨大威胁,我们熟知的所谓马六甲困局,最早就是出于日本对其能源供应的担忧所塑造的战略概念,冷战时苏联扩张到越南金兰湾之所以影响甚大,就是因为苏军可以以此为基地南下威胁马六甲航道,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盟国集体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苏联红海军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实力的顶峰,航迹遍布全球大洋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在新技术革命中逐渐落伍,失去了曾经的威慑力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1/0126/705.html
上一篇:提高军事物流保障能力的思考
下一篇:军事人员现代化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