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吠檀多哲学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吠檀多哲学(亦称“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形成于公元1世纪,经过近二千年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到了近现代,印度出现了新吠檀多哲学运动。大批的新吠檀多哲学家,利用西方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吠檀多论进行了改造和革新,从而把吠檀多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它成为今天印度教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印度教其他的哲学流派,如数论、瑜伽论、胜论、正理论和弥曼差论,到了近现代大多被人们所淡忘,或者被吠檀多论所融合。
吠檀多论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自古至今,吠檀多哲学在印度的意识形态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印度人民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如果说不了解儒学,就无法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话,那么不了解吠檀多哲学,也无法深刻理解印度文化,甚至无法真正把握印度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面貌。
一、吠檀多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何谓“吠檀多论”?首先看“吠檀多”一词,“吠檀多”是梵文Vedanta的音译,其意为“吠陀的终结”或“吠陀的末尾”。“吠陀”,是指印度教最早产生的、最古老的一批宗教文献,又称“吠陀经典”。“吠陀的末尾”,就是指“吠陀经典”中最后出现的那个部分——奥义书。按照各类经典问世的时间先后,“吠陀经典”可分为四个部分:四部吠陀本集、梵书、森里书和奥义书。由于奥义书问世时间最晚,故称“吠檀多”。奥义书之后,印度教陆续产生许多哲学流派,其中有一个哲学流派专门研究奥义书的思想,或者说,以奥义书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哲学流派,就被人称之为“吠檀多论”,即专门论述奥义书思想的派别。简言之,吠檀多论就是以奥义书中的“梵、我”理论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体系。
吠檀多论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最初产生于公元1世纪。创始人为跋达罗衍那(约1世纪),他所著的《梵经》是该派的主要经典。由于后人不断地对《梵经》进行修改和补充,所以现存的《梵经》大约定型于5世纪左右。
在哲学理论上,吠檀多论继承了奥义书中“梵”与“我”的学说,并且以研究“梵”(宇宙本体)、“我”(个体灵魂)和“现象世界”(自然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宗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这三者关系的看法不同,吠檀多论内部又分裂出许多不同的学派。主要的学派有:吠檀多不一不异论、吠檀多不二论、吠檀多限制不二论、吠檀多二元论、吠檀多纯净不二论、吠檀多性力限制不二论等。这些学派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它们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微妙和玄奥。为了说明它们的差异,下面仅举一两个例子。例如,吠檀多不一不二论产生于1世纪,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吠檀多论的创始人——跋达罗衍那。
该派主张,宇宙最高本体——梵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在空间上是无所不在的,在时间上是永恒无限的。梵是世界的终极原因,表现在四个方面:质料因(世界上各种现象皆由梵所构成)、动力因(梵是创造世界的动力)、形相因(世界的多样性是以梵为形式)、目的因(梵创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游戏)。在“梵”、“我”与“现象世界”——这三者的关系上,认为梵是世界的创造者或世界的本原,而“我”和现象世界都是它的部分、属性或创造物,因此三者是不同的(即“不一” )。但是,“我”与“现象世界”都具有梵性,在本质上与梵又是相同的(即“不异” )。故,人们称这种理论为“吠檀多不一不异论”。
吠檀多不二论大约产生于6世纪。该学派的开创者为乔荼波陀(约6世纪)。其主要著作为《蛙氏奥义颂》。
乔荼波陀主张,宇宙最高本体“梵”与“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梵”好比没有限制的大虚空,“我”好比瓶子内的小虚空,两者在形式上虽然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是同一不二的。当瓶子被打破时,大虚空和小虚空,即“梵”与“我”将融为一体。
在探讨“梵”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时,乔荼波陀发展了奥义书中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摩耶”(maya)理论。在他看来,“摩耶”,是一种幻力或魔力。“梵”作为宇宙的唯一实在,它是通过“摩耶”才变现出世界的各种现象,因此世界万物是不真实的,就好像海市蜃楼一样。这种认为世界万物是虚幻的理论,被称为“摩耶论” (即“世界幻相论”)。在“梵”“我”和“现象世界”的关系上,由于乔荼波陀认为“梵”与“我”在本质上是同一不二的,“现象世界”只是“梵”的一种不真实的幻现,所以人们称它为“吠檀多不二论”或“吠檀多一元论”。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1/0214/743.html
上一篇:国家安全体系中生物安全的法治现代化
下一篇:永济蒲剧田野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