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基于传统民居土壤下的现代民居形式的深度探索
1 传统民居形式的主要类别及其发展方式
1.1 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别
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虽然是从50 年代才开始的,但是民居的历史却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与更新。从地域上来看,大体分为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从材料来分,又可以有砖石结构,夯土结构,木结构等;而在社会发展基础上延伸出的各种不同功能的民居,例如住宅、商用、宗教、公用、文化、交通、军事等等,也成为了民居建造的一部分,并随着民居的发展也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我们现今熟知的几大类民居建筑形式,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吊脚楼,窑洞,四合院,蒙古包等等。当然,这几大类的传统民居形式并不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我们更应该研究并传承下来的是其中的结构内核,文化内核以及功能内核,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形式。
1.2 传统民居的现代化发展
例如重庆吊脚楼的核心是由于山城温度高,湿气重并且地形起伏大,需要用吊脚楼的这样一种结构来调节温度和湿气的一种功能性需求。为了利用地形和争取居住空间,吊脚楼的布局淡薄了正统建筑概念,往往依山临水而建,不追求轴线,中心和对称,而是随坡就坎,随弯就曲。强调依附于自然,顺应与自然,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并由此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如图1所示)。虽然现代科技已经极大地克服了地形和气候对建筑的影响,而且传统的吊脚楼也有不易防火的弊病,但是传统吊脚楼中所蕴含的高效利用空间和尽量节省成本的建筑思想,与我国现在提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节能建筑等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机械地采用国外的建筑形式,运用科技克服自然限制并不可取。现代的建筑应该从吊脚楼这一传统的建筑形式中吸取精华,充分运用吊脚楼建筑的优点,这不但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紧张局面,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谓“以史为鉴”,我们在传统民居的发展中也可以总结出现代民居甚至未来民居的发展方向。民居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形式,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基础,再结合地域,气候,文化等地方特色,并在现代化浪潮中不断的和现代文化碰撞和洗涤,最终留下来的便是现代化的“传统”民居。
图1 山城重庆(作者自摄)
2 民居发展与变化的本质
2.1 传统民居形式转变的动力
民居形式的转变往往也是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根据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原则,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而房屋建筑往往提供的就是们的安全需求,也是我们最核心的需求之一。在满足了基本安全需求的前提下,便是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的不断进步,这和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反应到现代化社会中,便是更加个性化,功能丰富话,审美更多元化等的需求。在现代主义的思潮下,我们的建筑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单一化,形式化的反面影响,传统民居甚至被不断的取代和吞噬,但是回望我们这几十年的建筑,反而审美需求,功能需求还比不上传统民居形式,而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传统建筑形式恰恰可以为我们指出一条道路,即传统民居的现代化转变。
2.2 传统民居形式转变的方向
大致可以从功能方向:以传统民居的基本功能为基础,深刻理解传统民居对于空间的运用方式,对于微气候的调节方式以及对于人和空间之间的行为互动关系。结合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追求个性化的功能延伸。
技术方向:民居的形式千千万万,但是总体的类型化建造形式是大同小异的,例如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等既美观又实用性极高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在现代化新材料的辅助下发挥出更加独特的光芒。同时,也可以结合新的技术,应用到传统民居中,弥补传统民居的不足或者是应对更加现代化的需求。
审美方向:总的来说,我们的审美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虽然已经有了许多传统现代结合的很好,并且极具我们特色的建筑,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被困在了“方盒子”里,千篇一律毫无自身特色的审美对于我们的整体文化是没有推动作用的,但是回看我们的传统审美,不说遥遥领先,起码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所以说,审美的提升同样可以在传统中找到出路。这三个角度来探索传统民居的形式转变。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1/0313/905.html
上一篇: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现
下一篇:老代化变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