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浅析煤矿职业卫生防护中存在的问题
0 引言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众多工作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意味着资源的大量需求与开采,以及在此过程中日益严重的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问题。职业安全卫生通常指影响作业场所内工作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目前而言,在职业卫生防护方面,职业病的情况尤为严峻,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在多达10大类115种职业病中,尘肺病高居榜首。尘肺病是由于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2016年全国总报告职业病新病例31 789例,其中职业性尘肺和矽肺26 730例,超过总职业病人数的8成,而其中6成左右为煤矿工人[1-3]。
尘肺病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加重时,可引发支气管炎、肺功能不全,更是肺部良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尘肺病往往因为具有迟发性、隐匿性等特点而易被忽略[4-6]。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身体状况低下、生活质量差,甚至在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方面都表现得低于常人。对社会而言,尘肺病除了鉴定、治疗花费高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外,更引发了劳资双方冲突,激化社会矛盾,成为不安定因素。
1 基层煤矿调查概况
基于对以上研究背景及现实情况的考量,以A、B煤矿为例,调查基层矿工对职业卫生的认知及满意情况。A煤矿成立于2008年,年产能6 Mt,截止2018年8月底,全矿在岗职工2 081人。在基层矿工中,40岁及以下1 443人,占比80.3%,41岁至50岁262人,占比14.7%,年龄结构年轻化;领导班子也多为“70后”“80后”,年轻有朝气的劳动力肌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成为生产工作的基本保障。作为某集团的新型高产量矿井,A煤矿技术设备先进,电子化、机械化程度高,某集团分配的生产任务以及资金补贴亦相对较高。B煤矿成立于1974年,年产能0.6 Mt,截止2018年8月底,全矿在岗职工971人。其中,基层矿工40岁及以下有333人,占比34.3%,41岁至50岁473人,占比48.7%,领导成员也多出生于60年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可开采煤炭资源逐年减少,相比于近年成立的矿井,B煤矿设施老旧,井下生产条件恶化,安全卫生环境欠佳,偏年老的年龄结构更是削弱了矿工的劳动力与抵抗力。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2018年9月6日与9月12日分别前往B煤矿和A煤矿进行问卷分发填写,最终收集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6份。其中,B煤矿回收50份,有效问卷49份;A煤矿回收70份,有效问卷67份。样本依据各区队人数占基层矿工总数的比例进行抽取,共涉及24个区队,26个工种,包括采煤工、掘进工、机修工、支护工、电钳工、水泵工、三机工、驾驶员等。问卷设计分为4部分: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职业卫生处理和其他开放性问题,旨在了解基层矿工对职业卫生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23.0版本。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选取两煤矿负责职业卫生工作的负责人以及某集团安全监察部部长进行访谈。
2 煤矿职业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矿工工作强度大、年限长
某集团下辖的煤矿均实行“三班倒”制度,即“每天24 h分成早中晚3班,每班8 h轮换上班”;再加上矿工入井前所需例行的安全会以及出井后的交班、洗澡等工作,每日实际到岗时长超过10 h。同时,基于产量考虑,大多数煤矿时时生产,全年不休。在所调查到的矿工中,每人每周平均工作天数约为6.4 d,工作强度极大。每周的工作时长统计见表1。
表1 每周工作时长统计表注:缺失值8人。/%每周5 d及5 d以下项目 频率/人 百分比/%有效百分比6 108 93.1 100.0 5.2 5.6每周6 d 47 40.5 43.5每周7 d 55 47.4 50.9总计
在地理位置上,煤矿位于偏僻地区,远离城市。多为体力劳动的工作内容常由吃苦耐劳、流动程度较低的农民工承担。根据调查数据,从事煤矿基层工作年限为7~12 a之间的人数较多,最长可达35 a。长时间、高强度的井下作业对矿工的身体与心理带来了双重挑战,亦使得患职业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图1为从事煤矿基层工作年数条形统计图。
图1 从事煤矿基层工作年数条形统计图
2.2 基层矿工自身保护、维权意识不强
煤矿基层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所需文化程度不高,矿工们的受教育程度大多止步高中、中专等同等学历,部分仍处于初中、小学水平。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带来的是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以及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不甚了解[7-10]。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qikandaodu/2021/0509/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