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煤矿的“发呆”达人--记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
扎根煤矿,一干就是20年,对于来自江苏的周成军来说,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融入北方热土更给了他一份踏实和坚定。
周成军性格拘谨,习惯运用逻辑原理思考和回答问题,语速快,目光深邃,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熟悉他的人,常用“呆子”、“学者”这样的词形容他。
图为,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专利之星”周成军
“发呆”源于责任感
周成军,199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通风与安全专业。他怀揣梦想,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希望学有所用,干出一番事业。当时,煤炭市场红火,需求量大,投身煤矿成为许多学子择业的热门。坐落在塞北高原的神东矿区,搭乘改革开放的大潮,现代化矿井群发展迅速,吸引了很多有志之士。周成军和许多采矿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应招来到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周成军被分配到了神东上湾煤矿。
四年专业学习,周成军对煤矿并不陌生。第一次乘车下井,他还是为这里现代化的采煤装备所感叹。当采煤机隆隆前进,大片煤壁应声而落时激起大量煤粉尘时,对于这个学习通风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激动震惊后,心里多了份“不踏实”。
井下采煤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粉尘量,保护矿工的健康呢?通风设备如何布置才能达到最好效果?瓦斯也是一种能源,排放掉太可惜,能否在现有设施基础上把瓦斯利用起来?……随着工作阅历增多,无数个问题与设想充斥着周成军的大脑。带着这样的思考,周成军先后从事了通风、瓦检、测风、测尘等工作,担任过连采队技术员、通风科科长等职务。10年的井下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对煤矿作业环境、井下通风系统等更多了解和掌握,他决心用行动来消除内心那份“不踏实”。
从2005年开始,周成军把大量业余时间都放在创新中。2006年,源于井下除尘的思考,他撰写了《一种采煤方法》,提出一种新式采煤工艺,可以将采煤过程中产生煤粉尘有效控制,该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到2016年《锅炉掺烧乏风瓦斯稳定燃烧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到煤矿的第二个10年里,周成军主导及参与的创新项目有上百项,其中34项发明被授予国家专利。专利设计内容涵盖瓦斯、除尘、风门、采掘、通风等多个方面,这些科研成果的设计思路来源于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和深入现场的实地研究,它们成就了周成军煤矿“专利之星”的美誉。说起周成军,大伙儿都竖起大拇指,说这人爱学习、爱琢磨,喜欢搞些新东西。众所周知煤矿工作艰苦,而对于一个煤矿工作者来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忘初心的那份执着。
图为,“专利之星”周成军的荣誉证书
思考从未停止,灵感更多来源于实际工作。井下开采的煤层中含有瓦斯,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如遇明火,就会燃烧产生爆炸,直接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神东矿区多数属于低瓦斯矿井,煤炭开采过程中有瓦斯气体涌到采掘空间,采用通风排除瓦斯是矿井瓦斯治理的手段之一。但是这样做也有弊端,不但浪费瓦斯能源,还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周成军常常想“要是能让这些瓦斯派上用场就好了”。这个思考又令周成军陷入“发呆”。
井下工作面、井上现场都是周成军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的地方。“回到办公室就记录、梳理一天下现场的资料,从中找到一些能够改造的线索,再好好琢磨一下,看能不能做个技术改造。”周成军说自己除了跑步,没有其他业余爱好。晚上多数时间都会一遍一遍回想白天的工作,琢磨、联想。周成军的女儿说,各种“发呆”就是老爸最经典的表情包。
一次去神东保德矿检查,实地场景终于让他这次“发呆”有了解药。
神东保德煤矿比邻热电厂,井口与电厂锅炉相距800米。保德煤矿属于神东所有矿井中的高瓦斯矿井,绝大部分瓦斯由通风系统排出。而热电厂需要风流助力燃烧,如果能将矿井排风流中的瓦斯气体引入热电厂需要的风流中,不仅使瓦斯得到利用,还能节约燃煤。经过了解,周成军掌握了一手资料并做了概算,保德煤矿热电厂用风量平均为每分钟14000立方米,如果利用上矿井排出的风流,以风流中瓦斯平均浓度0.5%计算,则每年燃烧瓦斯1.2万吨,这样可以节约煤炭3万吨,以吨煤300元价格计算,则每年可节约燃煤成本900万元。这笔经济账让周成军兴奋不已。
于是,他通过上网查资料和实地考察,完成了各种技术设计,并绘制了乏风直接参与燃烧输送系统图,对于风道墙体、防爆门、喷雾装置等主要技术参数也做了详细说明。“矿井乏风瓦斯直接参与燃煤锅炉燃烧发电技术”在周成军的“发呆”中诞生了。2014年,周成军发明的“抽采瓦斯参混乏风瓦斯参与燃煤锅炉燃烧系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本人也荣登神东煤炭集团2012-2014年度的“专利之星”金榜。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zonghexinwen/2020/081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