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中国现代化之父的张謇,在清末民初做了什么事
著名的读库出版社,前阵子再版了一套民国人物传记《大商人》,排在第一位的是民国实业家张謇。
张謇作为企业家,虽然不可能革新国家的财政制度,但是他扭转了整个社会重农抑商的观念,他的实业救国路径,让社会主流和财政思想都承认了追求利益原则的合法化。
胡适对张謇的评价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失败英雄。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一方。但因为他开辟的路太多,终于担负过重,抱憾而死。
一流人才
张謇被称为“中国现代化之父”,他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办成过哪些事情呢?
张謇是清末状元,受张之洞委托,弃文从商,在家乡南通办了一大批工厂,还拿出资金在南通造桥、修路和办学。
不过,张謇的情怀和视野不是积德行善那么简单。《大商人》里面说,他本来未必想办工厂,而是当时的洋务派动员一大批清朝状元到各地办厂,由朝廷出面购买机器,给予合法身份经营企业。
最后,这批状元里面张謇脱颖而出,成了真正的实业家。他的成功在那个时代成了一个重要的象征:士人可以经商,经商可以救国。
张謇在42岁那年中了状元,张家祖辈没什么功名,他早年做过长时间的幕僚,为官员们出谋划策,操盘具体事务。他的才干获得张之洞和李鸿章的赏识。42岁那年,他才去考科举,一路考到殿试,被钦点成状元。
这段经历说明,张謇是一流的人才,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年轻时当过幕僚,熟悉官场的明暗规则。后来一路考到状元,说明他掌握了考试的方法。
一般人到这里也就沉迷于能力陷阱,而张謇则是继续前进,进入商场开辟新天地。
好低骛远
傅国涌对张謇的做事方式有个形容词,叫“好低骛远”,这里指的是境界,这是个褒义词。
张謇说:办一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的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他办家乡的事情,也有世界的眼光。在南通建设的目标,是一个有完整规划的近代化城市。他的工人安置了当地人就业之后,从码头到市中心铺设了几十里的石头路,建了医院、养老院、公园等设施,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气象站、电影公司等等。
他在有意识、有步骤地通过工业化来促进城市化,在当时的世界地图上,中国许多大城市没有标注,但是张謇办的南通唐家闸却有。
张謇一辈子用宗教似的热情推动教育,这是中国士人可贵的传统。他办的200多所学校,其中有师范学院,还有特殊学校、技术学校、戏剧学院等。张謇的教育理念是,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一步步向上做。
张謇是乡绅精神的代表人物,他的实业、教育和城市建设都在家乡南通才能施展拳脚。从他开始,中国企业家往往会有一种本土传统和家乡视角。
清末的政治文化有一个趋势,随着湘军、淮军的崛起,政治势力的重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和张謇这样有实力的士绅合作,具有了能够制衡中央政府的能力。
张謇很讨厌官场的权力斗争,在政治活动里喜欢退居幕后,但他的抱负很高,想要通过民间事业来积累社会文化资本,对时代形成影响。
在张謇之前的中国商人,是属于旧式的红顶商人,自身缺乏独立性。而张謇在资本和体制上都有创新,代表着近代企业的方向。同时他又和当代企业家的精神不同,张謇对商业冒险和开拓兴趣并不大,更多的是实用理性色彩。
张謇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商业帝国,而是建设一个理想社会。
理想主义者
张謇希望中国能建立起君主立宪,主张保留君主,他认为中国文化离不开国家权威的人格化象征,否则就会陷入多方势力对国家权力的反复争夺,影响大一统。
在这个历史时期,张謇受到了清政府、革命党和北洋势力各个派系的重视和礼遇,达到了商人的极致。
在清末的新政时期,是他率先把西方议会制引入到了中国。他领导发起的国会请愿运动催化了辛亥革命。当朝廷驱逐请愿代表时,有的人彻底失望,有的人主张采取激烈暴动,而张謇说改变急躁不得。
文章来源:《煤矿现代化》 网址: http://www.mkxdh.cn/zonghexinwen/2021/0313/898.html